羊城暖冬,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内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。科普展览内,同学们和多媒体装置有趣互动,加深对“双碳”知识的了解;演播厅里操盘平台,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,向彭平安院士请教碳捕集碳封存相关问题……

  上午,2024年广州科普开放日启动仪式暨广州青少年科技馆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主题科普展览开幕式活动在广州青少年科技馆举办。

  活动中,广州青少年科技馆“双碳”主题展区“新装”亮相启动,不仅吸引众多市民参观体验,更“点亮”了广州青少年的寒假生活。

  平台换新:广州青少年科技馆激发科学兴趣

  步入“双碳”主题展区,首先看到一个“地下城能量舱”——原来,一百年后的地球气候已经失控,人类被迫移居地下,气候学家“X博士”也是其中之一。

  在地下城里,人们不能随意走动、出舱需佩戴防护装备,种植新鲜蔬菜也十分困难。“置身”在百年之后的世界里,许多观展青少年静静地阅读展览板的科普知识,一起畅想未来的种种可能。

  “幸好,这些气象灾害还没有发生!”还在读四年级的张同学说,穿过“重返100年前”的幕布,人们还可以详细地认识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,更全面地帮助地球“降温”。

  在本次“绿动广州,双碳有我”碳达峰碳中和主题科普展览中,共设有六大板块、43个展项点位、5个氛围布景区、3个互动活动区、20个互动展项,融合投影融合、多媒体互动、仿真模型、科普游戏装置等表现形式,围绕“双碳”热点问题,向公众普及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。

  二氧化碳是如何让地球“发烧”的?通过观察一颗颗灰色小球从工厂烟囱、汽车尾气等源头排出,青少年可以直观感受到二氧化碳的生成与转化过程,从源头思考如何维持其动态平衡。

  在“能源天平”前,摆放着风力发电机、太阳能面板、水电站等能源模型玩具,通过将不同的模型放在天平右侧,青少年可以对比感受各种能源发电量的差异,探索能源多元化利用的新可能。

 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常向阳担任本次展览开幕的专家讲解员,他希望通过形象生动的展览互动,引导公众感悟理解“人人都是美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,更应该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、建设者”。

  “近年来,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加强升级改造,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,以科学教育‘加法’为教育‘双减’赋新能。”广州青少年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2022年以来,广州青少年科技馆结合青少年科普需求,与国家级学会、华南植物园等单位合作引进航天科普展、全国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展、航海科普展等专题展览,累计接待团队96个,进馆参观人数逾7.59万人次,年度参观人次同比增长300%,切实提升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。

  院士授课:在青少年心中种下“双碳”种子

  自“双碳”目标提出后,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给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程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历次报告都指出,没有CCS(即“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”),难以实现碳中和。

  在本次活动中,有机地球化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平安围绕《碳捕集碳封存现状与前景》的主题,面向青少年及家长开展专题讲座,介绍碳捕集碳封存主要环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,讨论碳捕集碳封存的“广东方案”。

  彭平安院士指出,中国工程院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,2020年中国排放二氧化碳139亿吨,2030年前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增加。因此,新能源替代、自然吸收、CCS等路径的减排潜力值得人们认真研究。

  接着,彭平安院士以深入浅出的语言,讲解了碳捕集的多种方法,如吸收、吸附、膜捕集、冷捕集等,并对碳封存的主要类型、各国现状、安全管控等方面展开讲解。

  讲座尾声,现场的青少年听众都争相举手提问:“如果封存的二氧化碳泄露了,对周围的居民有什么危害?”“碳封存在地底下,会不会引发地震?”“碳封存会让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吗?”

  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和社会关切的问题,都得到了彭平安院士的细致解答,现场气氛十分热烈。彭平安院士赞许道:“现在的小朋友知识水平、理解能力都提高了,要求科普工作者用更通俗有趣的语言,针对近期热点问题展开多方面的讲解。”

  “广东二氧化碳排放量在7亿至10亿吨左右,在实现碳中和背景下,广东的能源还会依赖煤电、并有能源安全供给风险。”彭平安谈到,与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的CCS技术研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他希望,在座的小朋友未来也会从事碳捕集碳封存工作,为地球生态作出贡献。

  资源共享:“科普大餐”惠及近1400万人次

  活动现场,2023年广州科普开放日优秀单位、中国科学技术馆《科技馆里的科学课》2024年新增广州地区“全国示范校”、科技馆科普研学共建单位代表获得授牌。

  2022年,广州市科协选定21所学校作为《科技馆里的科学课》项目首批“全国示范校”,2024年新增44所,目前广州地区参与项目试点示范工作的中小学校已达65所。

  同时,市科协面向各科研院所、高校和社会机构,征集到首批16个科普研学共建单位和48项科普研学课程,计划将有25项科普研学课程引进馆内,为市民和示范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科普教育服务。

  作为科技馆科普研学共建单位代表,小翼航空科技(广州)有限公司总经理岑志诚十分激动:“在我们小时候,没有机会接触各种科普兴趣活动,大学填报志愿时也是懵懵懂懂。”如今,他自己作为航空航天的从业人员,也积极参与到科普教育之中,希望能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种下“翱翔天际”的种子。

  “坦白说,我们的科学资源、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。”广州市从化区流溪中学实验小学校长黎忠明谈到,《科技馆里的科学课》项目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,很好地弥补了学校在时间、空间甚至是实验器材不足的情况。目前,全校一到六年级、1500多名学生都开展了科学课项目,许多学生还“小手拉大手”,把科普知识传递给家长,形成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的热潮。

  2022年,广州科普开放日活动正式拉开帷幕,系资源覆盖全市、时间跨度全年的科普资源共享活动,旨在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,为市民群众送上“科普大餐”。

  截至目前,已有200余家资源单位参与活动,范围涵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省级重点实验室、高新技术企业、各级科普基地、各级科普资源单位;已开展线上活动312场、线下活动2873场,吸引近1400万人次参与。

  以点带面,羊城科普氛围愈发浓厚。广州青少年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操盘平台,青少馆将继续深度挖掘、创新实践,致力于为青少年打造优质科学教育场所和资源,为做好科学教育“加法”、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作出更大贡献。